1、一、建造桑黃棚種植模式采取室內(nèi)層架結構、建造合理的桑黃棚是取得桑黃高產(chǎn)的重要條件。
2、根據(jù)桑黃的生物學特性,選擇保溫、保濕、通風良好、光線適量、排水順暢、方便管理操作的桑黃大棚,要求桑黃棚地面清潔,墻壁光潔耐潮濕。
3、桑黃棚大小要根據(jù)培養(yǎng)料多少而定,把桑黃棚建在有樹陰處、靠近水源的位置最合適。
【資料圖】
4、培養(yǎng)料入棚前要嚴格消毒,每立方米空間用甲醛5毫升和高錳酸鉀10克密封熏蒸24小時之后使用。
5、東北、黃淮地區(qū)利用自然溫度栽培,春種以4~5月份最佳,夏種以9~10月份最好。
6、二、栽培料的制作在配制栽培料時先將棉籽殼、木屑、麩皮、石膏粉等料拌均勻,培養(yǎng)料含水量60%~65%,以用手攥緊時料成團指縫似滴不滴水為好。
7、料拌好后即可用裝袋機裝袋。
8、塑料袋規(guī)格可選用15厘米×35厘米或17厘米×33厘米的聚丙烯或聚乙烯筒袋,每袋裝料400~450克,聚乙烯料袋采用常壓滅菌10~12小時,聚丙烯塑料袋采用高壓滅菌,保持2小時,待料冷卻到30℃以下時入無菌室內(nèi)接種。
9、一瓶栽培種可接種料袋25~35袋。
10、將已接種的菌袋移入消毒好的培養(yǎng)室內(nèi),分層排放,一般每排放6~8層高,排架之間留有人行通道,每周上下翻倒一次,這樣做一是可以平衡溫度,二是經(jīng)過翻動可增加袋內(nèi)氧氣,使發(fā)菌更快。
11、三、管理技術桑黃是喜溫型真菌,在生長發(fā)育過程中,要求較高的溫度。
12、菌絲生長溫度以24~28℃為最佳,子實體在18~26℃之間長勢最好。
13、1.發(fā)菌階段發(fā)菌期間,培養(yǎng)室內(nèi)保持22~28℃,空氣相對濕度要求50%~60%,每天通風半小時,每隔5~7天菌袋上下翻動一次,當菌絲體發(fā)滿2/3時,移入培養(yǎng)棚內(nèi),松開料袋口,用手輕輕一提,留一點縫隙。
14、棚內(nèi)以散光為宜,避免強光直射。
15、一般經(jīng)25~32天左右,菌絲便可長滿料袋。
16、個別料袋菌絲發(fā)育不勻,可挑出單放。
17、2.出黃管理當菌絲長滿后,可用刀片把兩端割成5分硬幣大小的圓形口,以利出黃。
18、出黃時棚溫保持在18~26℃,空氣相對濕度提高到90%~95%,并提供散射光和充足的氧氣。
19、保持地面存有淺水層,每天向墻壁四周及空間噴水3~4次。
20、每天上午8時以前及下午4時以后打開門及通風口換氣,氣溫低時在中午12時至下午2時通風換氣。
21、原基膨大3~5天,逐漸形成菌蓋,要增加噴水保濕,氣溫過高要噴水控溫。
22、通風不良易出畸形桑黃,出現(xiàn)畸芽要及時割掉。
23、當菌蓋顏色由白變淺黃再變成黃褐色,菌蓋邊緣白色基本消失,邊緣變黃,菌蓋開始革質(zhì)化,背面彈射出黃褐色的霧狀型孢子時,表明桑黃子實體已成熟,即可及時采收(從割口到采收一般需50天左右)。
24、3.采收及采收后管理桑黃采收前一周停止噴水,關閉通風口,通道地面鋪上塑料薄膜,以便把散發(fā)的孢子粉收集起來。
25、采收桑黃時從柄基部用剪刀切下或用手輕摘,有條件的烘干或曬干至含水量12%,裝袋置于干燥的室內(nèi)保存或出售。
26、采收桑黃后,除去料袋口部的老菌皮,培養(yǎng)袋重新排放于棚內(nèi),提高濕度至90%~95%,溫度仍保持在25℃左右,一周后,又可在原來菌柄上繼續(xù)生長出子實體。
27、按照前一階段的方法培養(yǎng)管理,約25~30天又可采收第二茬,一般可采收3~4茬。
28、每100公斤干料可生產(chǎn)干桑黃成品3公斤以上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關鍵詞:
網(wǎng)站首頁 |網(wǎng)站簡介 | 關于我們 | 廣告業(yè)務 | 投稿信箱
Copyright © 2000-2020 hngeli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中國網(wǎng)絡消費網(wǎng) 版權所有 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
聯(lián)系郵箱:920 891 263@qq.com
翼城县| 平山县| 台南县| 翁牛特旗| 兰州市| 叙永县| 垦利县| 哈尔滨市| 德格县| 山东省| 鄂尔多斯市| 康保县| 金湖县| 鹰潭市| 永定县| 镇平县| 邹城市| 马边| 互助| 庆城县| 江川县| 易门县| 潮安县| 固阳县| 剑河县| 邳州市| 玉树县| 沙坪坝区| 秭归县| 肥西县| 乐山市| 玉屏| 东海县| 长沙县| 简阳市| 应用必备| 浙江省| 监利县| 凤城市| 文水县| 合阳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