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福建上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上潤)工模中心副主任、高級技師林玉登當模具鉗工的第26個年頭,小到手表機芯,大到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、“中國天眼”,這上面都有他的手藝活。
“無論時代怎么變遷、設備如何升級換代,工人都不能丟了老手藝,要做出好產品,都需要沉下心來,一點點打磨、調整。”林玉登對科技日報記者說。
前不久,林玉登剛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,還未來得及和家人分享這份喜悅,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了。
跟0.01毫米“死磕”
2019年4月10日,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發(fā)布,這張圖片的誕生離不開位于貴州的“中國天眼”。而這架巨型望遠鏡上的1.9萬多根桁架結構軸,就出自林玉登帶領的勞模創(chuàng)新工作室團隊之手。
“每根結構軸的尺寸都不同,其精度要達到0.01毫米。”起初,林玉登和團隊成員滿懷信心。然而,他們按照設計圖做了多次試驗,結果做出來卻都是廢品,這讓他們備受打擊。當時,廠里很多人都說,“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”。
“模具看似不大,但要把它做好,非下一番功夫不可。這項手藝活兒里蘊含著數不盡的細節(jié)與規(guī)則,有的時候‘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’,差一點不成。”為了達到標準,林玉登和團隊成員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對工藝進行調整并取得了成功。
事后有人問林玉登成功的秘訣,他笑道,就是沉下心來,像以前的老師傅一樣,一絲一毫地微調。
林玉登是這么說的,也是這么做的。在精密制造的世界里,林玉登一直在迎接挑戰(zhàn)。
2012年,林玉登帶領團隊成員在1個月內試驗了18次,突破多項關鍵技術,研制出CH31計時跑秒機芯模具,打破了日本精工、西鐵城等行業(yè)巨頭在該項技術上的壟斷;在林玉登團隊的技術攻關下,上潤生產的智能顯示控制儀,多次被應用到火箭燃料加注系統中,助力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發(fā)射。
用這些模具生產出來的零件,大不過巴掌,小不及米粒,要想看清它們的紋路,得借助顯微鏡。但在林玉登心中,它們并不小,而且很重,每個零件里都注滿了他的心血。
26年寫了50余本工作筆記
首次接觸模具時,林玉登還不滿14歲。彼時,他聽村里的同鄉(xiāng)說“當鉗工有前途”,就擠上了開往省城的班車,去堂弟當學徒的工廠參觀,車間里的老師傅現場給他車了一枚戒指。
“透過那枚戒指,我看到了機床里蘊含的生命力,熱騰騰的。”從那時起,林玉登就下定決心要學好這門手藝。
1994年,他從三明技工學校畢業(yè)后進入上潤,成為一名模具工。
那段時間,林玉登幾乎每天都起早貪黑地看書、練習,跟著師傅在鉗工臺上學習鋸切、鏨削……即使忙到凌晨,他也不忘及時記錄、總結。“這一記,就是26年,用完了50多個筆記本。”林玉登笑言。
出師時,林玉登已能熟練加工如發(fā)絲般粗細的零件,還養(yǎng)成了良好的操作習慣。為了確保測量精度,使用游標卡尺前,他會將尺面和量爪上的灰塵、油污擦拭干凈,仔細檢查卡尺零點位置,以及游標零刻度線是否對準。移動游標時,他總是輕柔緩慢,以減少對機器的磨損。
隨著新裝備和新生產線的入駐,車間里進口的電子千分尺、模具投影儀的測量精度可達到0.001毫米,而游標卡尺所能達到的精度極限只有0.02毫米。但26年來,林玉登在車間里還是會時不時用卡尺測量模具不同位置的數據,一天下來他測量的數據最多超過300個。
“老手藝是技術創(chuàng)新的動力。”在林玉登看來,不管是老機器還是新機器,測量精度的提升,離不開一代代手藝人工藝的積累。
如今,林玉登一有時間就到各職業(yè)技術學校里“客串”講師,將自己的經驗與技術傳授給更多人。此外,他還成立了“林玉登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”平臺,為公司培養(yǎng)了20多名核心技術骨干,充實后備力量。
網站首頁 |網站簡介 | 關于我們 | 廣告業(yè)務 | 投稿信箱
Copyright © 2000-2020 hngeli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中國網絡消費網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 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
聯系郵箱:920 891 263@qq.com
若羌县| 昭平县| 金堂县| 平乡县| 祁连县| 湖南省| 积石山| 扬中市| 广河县| 万全县| 平罗县| 乡宁县| 保德县| 广饶县| 庄浪县| 锡林浩特市| 德昌县| 广元市| 宣威市| 深圳市| 富宁县| 铜川市| 潜江市| 夏津县| 林西县| 体育| 慈利县| 汤原县| 南华县| 灵丘县| 蓬溪县| 晋城| 勃利县| 罗甸县| 牙克石市| 修水县| 洞口县| 康定县| 涪陵区| 安丘市| 阿拉善盟|